最早组建并对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进行地质普查勘探工作的是西南地质局531勘探队(后改称攀枝花铁矿勘探队)。
1955年1月,由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徐克勤率应届毕业生到攀枝花矿区踏勘,认为矿区可达大型规模,西南地质局决定组建531勘探队,由李玉平任队长、西南地质局秦震为总工程师,队部驻在兰家火山下的攀枝花村。队员多数是刚从朝鲜战场归来,身上硝烟未退的志愿军战士和刚从地质学院毕业的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勘探高峰时,全队有正式职工1800余人,雇用民工2000余人,开动钻机28台。矿区地质勘探设计由秦震主持编制,并得到了苏联专家的现场指导。地质部302、309物探队曾先后到被调到攀枝花矿区配合工作。经过3年半的艰苦奋斗,于1958年6月向国家储委提交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储量计算报告书》证实为一特大型矿床,同时报告中第一次预测全区钒钛磁铁矿矿石远景储量(指全铁大于20%,当时称为表内矿)达50亿吨。1964年10月29日,国家储委审查了报告书,并以295号决议书批准了朱家包包、兰家火山、尖包包3个矿区的储量,并作为工业设计的依据。1980年4月,地质部命名攀枝花铁矿勘探队为功勋地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