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邓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走路带风。作为股份公司攀枝花钒制品厂氧化钒作业区成品甲班班长,他勤奋好学、任劳任怨,带领班组屡创奇迹。
选矿工转行为钒铁沉淀工
1994年,邓勇从攀钢冶金中专毕业,被分配到矿业公司选矿厂干起了选矿工,3年后遇到了人生的转折点。
1997年,攀钢新建一条德国装备的三氧化二钒生产线,在全攀钢范围内发布招聘启事,对钒有着浓厚兴趣的邓勇赶紧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邓勇从众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岗位——钒铁沉淀工。这一年,他23岁。
“以前干的是黑色金属选矿,现在干的是湿法有色冶金。”邓勇说,两个岗位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但父母的力挺,坚定了他在这个全新领域一展拳脚的信心。
这条全新的三氧化二钒生产线,是德国钒生产工艺首次在中国应用,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邓勇从零开始,一边通过专业书籍学习,一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遇到问题就向老师傅请教,就这样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成长。
通过不断学习,邓勇逐渐成为钒铁沉淀的行家里手。2001年,他被任命为班长。邓勇深知,这既是组织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邓勇所在的钒铁沉淀岗位,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工序提供用于生产红钒的合格液,下工序对红钒进行干燥还原以及处理废水,而钒铁沉淀工的主要任务便是生产高品质的红钒,这是生产三氧化二钒的原料。
干出班产历史最高纪录
今年10月24日夜班交接班时,上夜班的邓勇接到倒班作业长漆自刚的通知,废水池空间充足,要进行放量生产。晚上8时交接班,邓勇通过班前会,对放量生产作了动员。
随后,邓勇派人检查合格液料位,平时只沉3罐合格液,当天却有4罐合格液,以满足放量生产的原料需求。在检查母液罐时,邓勇又发现阀门有积料,赶紧组织人员进行清理。生产过程中,他及时关注钒铁沉淀情况,避免沉出不合格品。
凌晨2时,从生产线传来消息,板框料仓已经装满。邓勇赶紧与同事廖军、刘映光一起,对生产出的红钒进行装袋处理。当天,他带领全班职工完成班产21板红钒,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受到作业区的嘉奖。
原三氧化二钒作业区采取的是单罐沉钒工艺进行生产,由于溶液早期反应过快,导致物料生成存在缺陷,不成颗粒状。这种间断性沉钒,需要在五氧化二钒作业区、三氧化二钒作业区、新三氧化二钒作业区3个区域独立完成,既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也不高。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钒铁沉淀的现状?答案是肯定的。邓勇通过长时间试验,大胆提出了连续性沉钒的设想。
“一开始邓勇提出连续性沉钒的时候,很多人不信。”时任氧化钒作业区白班作业长刘学文表示,后来得到厂领导大力支持,为连续性沉钒方法的推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连续性沉钒方法的推行,一举打破了困惑大家多年的高浓度沉钒技术壁垒,解决了间断性沉钒的弊端,具有效率高、人员少、质量稳定等优点,为高品质红钒的生产夯实了基础。
他被称为技术“风向标”
回收废水液红钒,是困扰攀枝花钒制品厂多年的一道技术难题。但因为可以变废为宝,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许多人向这道难题发起冲击,邓勇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9月初,按照厂里的生产组织要求,氧化钒作业区加大了废水液红钒回收力度。邓勇主动请缨,带领甲班主动承接,克服了杂质多、颗粒细以及回收红钒对生产过程稳定性造成波动等难题,一周时间回收了大量红钒合格品,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氧化二钒生产线板框改造后,工艺变化,出现了红钒表面水分重的问题,对下工序生产造成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邓勇经常跑到板框压滤机旁仔细观察,一连好几天,有时一个姿势一蹲就是几十分钟。经过观察,邓勇大胆提出是设备的质量问题导致的,滤板本身存在质量缺陷,造成渗漏水。随后,该厂设备室与厂家联系,最终确定了邓勇的判断。
“在钒铁沉淀技术方面,邓勇是风向标。”作为邓勇的直接领导,漆自刚这样评价。他说,很多钒铁沉淀技术上的疑难杂症,邓勇总能找出解决的办法。(记者 吴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