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在攀枝花
更新时间:2017-12-28  来源:攀枝花日报

  韦晓明(左一)在米易的美好生活。   李从茜在为枇杷打包装箱。   王洪伟在打捞河道垃圾。

    编者按:

  再过三天,2017就将和我们告别。

  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

  十九大、脱贫攻坚、全面小康、钒钛、阳光、康养、转型……这些词语,和着日日更新的时代大潮,影响着每一个攀枝花人的生活。

  2017,你在攀枝花,经历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挣扎过什么?期待着什么?

  “环境好了,收入高了,才算得上真正的‘过上好日子’。”跑在脱贫“第一方阵”的朱启祥,下一个目标是致富;

  “希望在新的环境里,一家人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即将搬进新居的棚改户倪益琼,期待满满;

  “坚持到最后,不是传奇也将成为经典。”30岁的“芒果女神”李从茜,梦想着把攀枝花的水果端上全球餐桌;

  “我和工友们最自豪的,就是看见这一汪碧水。”43岁的河道管护工王洪伟,希望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永驻。

  ……

  如你所见,2017,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有人撸起袖子投身繁忙的工作;有人步伐坚定地追寻梦想;有人将生活过成一首浪漫的叙事诗;有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心怀梦想、砥砺前行!是的,他们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和赞美的,这无数平凡人的点滴梦想,终将汇聚成璀璨夺目的中国梦!

  不忘初心,不负过往,不畏将来!

  以此,敬2018!

  □记者 周琴 文/图

  刚刚脱贫的朱启祥:环境好收入高,才是真正“过上好日子”

  12月24日,米易县草场乡仙山村阳光明媚,家住仙山村4组的朱启祥吃过午饭,扛着农用工具来到离家不远的樱桃林,施肥、修枝、浇水,动作娴熟。

  “这可是我们家的宝贝,今年3月靠它挣了6000多块钱呢。”尽管是冬天,朱启祥的脸上还是冒出了汗珠,“家里现在除了樱桃,还有几亩核桃和花椒,都需要打理。这要感谢之前来讲课的农技专家,他们有时间就会走进果林里教我们技术,我也经常去村里的农民夜校学习,现在这些常见的果树问题都难不倒我了。”

  2016年,仙山村实现脱贫“摘帽”,朱启祥家跑在脱贫“第一方阵”。脱贫以前,他靠打零工,一年只能挣7、8千元。“自从响应村两委号召加入到产业脱贫的队伍,这两年就像做梦一般。”朱启祥感慨地说,“去年,家里修了新房子。今年,种植的果树有了效益,加上合作社分红,家里一年的收入增长到2万元,扎扎实实地实现了脱贫。”

  实现脱贫并不是朱启祥的最终目标。如今,仙山村依靠冬暖夏凉的独特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前往仙山村避暑、过冬的游客络绎不绝,朱启祥也考虑着将自家的房子整理出来,打造成民宿,吸引客人前来居住。

  “现在生活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打理好果树,希望明年能有个好收成。”朱启祥说,下一个目标是实现致富,按照“四好村”的建设要求,把房前屋后的环境搞好,环境好了,收入高了,才算得上真正的“过上好日子”。

  棚改户倪益琼:一家人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12月24日上午10点,倪益琼来到位于仁和区和谐御林小区的新房,“这段时间我家在装修,我父亲家的房子也在装修,所以我都没上班了,专门请假来负责这个事情。”倪益琼一边指挥现场工人安装水电,一边打量着自己未来的“幸福小窝”,“棚户区改造6月确定,11月就拿到补偿款,确实要为政府的办事效率点赞。”

  倪益琼所说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位于大渡口街道金福社区。今年5月,东区启动了2017年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工作,计划总投资60亿元,改造各类危旧房棚户区房屋1.2万余套,约4万群众从中受益,倪益琼和她父亲就是其中之一。

  倪益琼今年41岁,与搬迁前的房子比起来,新购买的住房让她很满意,室内明亮温馨,厨房也大,出门就可以坐公交车,菜市场、学校等公共设施配套都很完善。“在这里生活会很舒心,回想起原来的日子,差别太大了。”

  2017年,告别棚户区,是让倪益琼最欣喜的事情。面对即将来临的新生活,她信心十足、期待满满。“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能赶上这么好的政策,我觉得很幸运,也很幸福。”倪益琼说,“希望在新的环境里,一家人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康养农庄老板王富祥:尽可能让老人们住得更舒服

  12月23日中午,记者在东区银江镇精华农庄见到王富祥时,他正热情地招呼前来过冬的“候鸟”老人吃午饭。“这些蔬菜都是我们自己种的,我们尽可能让老人们在这里的生活舒服些。”说完,王富祥又去厨房安排晚餐了。

  王富祥今年38岁,是银江镇沙坝村4组村民,以前经营货物运输。自从攀枝花开始发展阳光康养产业,越来越多的老人到攀枝花过冬,王富祥看准商机,筹集资金在自家宅基地建起了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农庄,设有10多间客房。

  农庄虽然房间不多,但每间都单独配有厕所、电视,床上铺的全是崭新的白色被褥。防滑地垫、门把手以及床边的低矮开关,处处都体现出了王富祥的细心。

  攀枝花的冬日暖阳留住了许多老人。在服务好“候鸟”老人的同时,王富祥也在不停地思考,如何让老人住得更久些?

  “今年的房间都订出去了,住进来的都是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农家乐就是他们的家,我们就是他们的子女,处处都要想周到。”温暖的阳光、优美的环境、热忱的服务,不少老人对农庄赞不绝口。“现在,攀枝花的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外地老人到攀枝花过冬。我计划明年扩建,提供更多的康养床位。”谈起未来,王富祥干劲十足。

  “候鸟”老人韦晓明:住在这里,我就是攀枝花

  12月22日上午9点半,记者在米易县新山村见到了在此过冬的韦晓明。

  “我特别喜欢这里,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来了。”今年,50多岁的韦晓明带着妹妹还有朋友一块到攀枝花过冬。

  韦晓明是从成都来攀的。说起攀枝花,她表示,“攀枝花气候好,阳光充足、空气干燥、水果新鲜,很适合有气管炎、风湿等疾病的老年人调养身体。同时,这里的饮食口味、文化背景等不同于沿海城市,很容易适应。”

  “攀枝花各种条件都很适合发展康养产业,而且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这条路会走得更好,我们很看好。”韦晓明说,“康养产业是个特殊产业,不能把我们与普通的游客划等号,住在这里的三四个月,我就是攀枝花人。攀枝花康养产业虽然起步才几年,但在照顾‘候鸟’老人方面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如果把细节做得更好些,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到这里享受冬日暖阳。”

  康复医院副院长韩俊松:把康养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12月23日,位于炳二区的攀枝花康复医院一早就迎来了不少患者。

  “医院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建成的,运营了一年多时间。”康复医院副院长韩俊松告诉记者,攀枝花拥有适合中老年疾病康复的独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攀枝花康复医院作为专科康复医院,接收了众多市内外的病人。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6年7月,作为我市打造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的重点项目,攀枝花康复医院开始运行。去年7月至今,有上万人前来就诊,其中,外地患者占就诊人群的20%。

  谈到未来,韩俊松信心十足,他希望能够在2018年组建一个康复康养的专科联盟,把全市康养水平提升一个新高度。

  “芒果女神”李从茜:把攀枝花水果端上全球餐桌

  12月23日下午,米易“攀稀果果”门店里一片忙碌,1000盒枇杷正在打包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批枇杷将出口至加拿大。

  “梦想才刚刚起步。”店主李从茜说。李从茜今年30岁,因为长相甜美,被网友亲切的称为“芒果女神”。2013年,她开始在微信上销售自家的枇杷。2015年,她成立了一家专门销售攀枝花水果的公司。“互联网给芒果、石榴、枇杷等攀枝花特色水果开辟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可以说快递公司能到哪儿,攀枝花水果就能卖到哪儿。”

  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在上海举行攀枝花芒果品牌发布推介会时,李从茜作为攀枝花特色水果电商参加了此次推广活动。“在推介会上,我认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嘉宾、企业客商。这次枇杷能够销往加拿大,就得益于推介会上认识的朋友。”推介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攀枝花优质芒果发往全国、走向世界,也让李从茜取得了日销20吨芒果的好成绩。“随着网络销售体系的不断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攀枝花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飘香全国。把攀枝花水果端上全球餐桌,是我的梦想,我将继续努力奋斗。”

  “坚持到最后,不是传奇也将成为经典。”采访结束,记者在李从茜的朋友圈里看到这样的话。

  网格员孙爱年:让社区再多一些温暖

  “2018年,我希望社区环境变得更好、居民关系更加和谐。我们会把网格工作干得更好,让社区再多一些温暖。”12月21日,孙爱年在金海小区网格巡查时说出了新年的愿望。 

  54岁的孙爱年是东区炳草岗街道阳城社区的一名网格员,和其他4名网格员一起负责金海、金域阳光片区。每天,孙爱年都会挂着胸牌、穿着绿色的网格员工作背心在片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就及时上报,与社区或相关部门一起解决。哪户居民是空巢老人,哪户居民是优抚对象、伤残军人,她都很清楚。普及民政、社保、文明创建政策,她是宣传员;化解邻里纠纷,她是调解员;沟通社情民意,她是信息员……每天走访,事无巨细。

  调解纠纷是社区网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一次,某住户在自家房屋外的平台上浇花时,不小心把水漏下去,弄坏了楼下银行的监控,物业几次调解无果。孙爱年知道后,主动找到业主沟通,很快化解了这场纠纷。

  真心实意为居民办实事,让孙爱年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和支持。现在,居民有什么事都愿意给她说,为社区第一时间掌握民情打开了一扇窗。“这一年过得忙碌且充实,接下来的一年,我希望工作能越做越好,大家的生活越来越顺心。”

  河道管护工王洪伟:把蓝天白云留在家乡

  12月21日早晨8点,仁和大河河道上,几个身穿橘黄色马褂的工作人员已忙碌开来,他们站在橡胶船上,举着3米长的杆子,打捞河道里的漂浮物。

  仁和区大河河道改造后,河岸变绿了,水质变清了,昔日人们印象中的“臭仁和”,逐渐被冠以生态、宜居等美誉。美丽的大河河道背后,有一群日复一日默默付出的河道管理工作者,43岁的王洪伟就是其中的一员,保护环境,让家乡更生态是他最朴实的心愿。

  “这么早就下水干活,冷吗?”“不冷,已经干了一会儿了,身上正冒汗呢!这段时间树叶子多,得赶紧把它们清理了。”简单的对话后,王洪伟继续重复着清理工作。

  抛杆、打捞、拖回垃圾,这样的动作王洪伟每天要反复做上几千次,早晨河面的温度只有几度,王洪伟在橡胶船上一站就是将近1小时。打捞完垃圾,王洪伟又拿起拖把清洗船上沉淀的污渍,尽量保持橡胶船的整洁。

  “说实话,河道管理工作确实很辛苦,但通过我们的辛勤劳动,河道变干净了,水清了,就觉得很开心!”王洪伟说,自己的工作虽然平凡,但很有意义。从事保洁工作5年多,王洪伟见证了仁和的变化。

  “记得我刚做保洁员时,河道里布满了垃圾,那时候河道很脏,垃圾也多,工作量大。随着河道改造,河边污染源越来越少,河水质量也好转了。”如今的仁和河道河水清澈、河面整洁,两岸绿柳拂动,一汪碧水荡漾。王洪伟说:“这是我和工友们最为自豪的,觉得这些年大家没有白辛苦。新的一年,希望我们仁和越来越美丽,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在仁和永驻。”

  出租车司机余小明:修好路跑车才能更顺畅

  12月24日晚上8点半,记者在竹湖园公园附近见到了刚刚送完客人的出租车司机余小明。

  个头不高,平头,健谈,看不出来已经51岁了,这是余小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今年是我从内江老家到攀枝花的第二十年,一晃我也当了二十年出租车司机了。”余小明感慨地说,“天天在路上跑,对攀枝花的大街小巷已经很熟悉了。”

  在20年如一日的平凡岗位上,余小明创造了奇迹般的“三无”记录:无交通事故、无服务投诉、无交通违法,安全行驶里程超过100万公里。等客时,他总是拿出随身携带的抹布,擦拭车身内外,保持车容车貌整洁、卫生。“出租车是城市的名片,每天迎来送往的是形形色色的乘客,乘客满意了,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余小明还时常给外地来的乘客宣传攀枝花的康养。“今年拉了北京、上海,还有西藏的客人,西藏的客人说想来攀枝花买房子,我还给他推荐了楼盘。”

  “乘客素质越来越高,政府政策也越来越好。”说起20年的司机生涯,余小明这样总结。在今年召开的攀枝花市2017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会上,研究并确定的6个城市道路项目中,就有余小明最关心的炳三区至攀枝花日报社隧道工程,“这个项目建成以后,能大幅度缓解攀枝花公园到竹湖园路段的交通拥堵,我们跑车也更顺畅了。”

  2017年即将结束,说起明年的愿景,余小明最希望接班的儿子能早日成家,自己和老伴也能赶紧抱孙子。“日子越过越好了,一家人平安是福。”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 图文推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