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论坛】
作者:江苏省南通市委党校 陈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这是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基础上对国家治理认识的深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体制机制,又需要不断构建结构合理、运行有效的制度框架,以使治理活动规范化、科学化。但是,从根本意义上讲,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仍在于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群众路线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国家治理活动的重要法宝。因此,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无论对于加深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切实践行群众路线乃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国家治理本质上要求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这种优势就是党长期坚持的群众路线。正是这种独特优势,才使党无论是在革命与建设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都能攻坚克难,进而成为党的优良传统。从改革发展的历史实践来看,群众路线既能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汇集人民群众的治理意愿,又能科学疏导群众利益诉求,形成治理合力。邓小平同志曾鲜明提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因此,面对国家治理的新要求,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此回应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
群众路线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充足的动力源泉国家治理说到底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围绕国家事务开展行之有效的治理活动及过程。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优良传统,群众路线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充分发挥群众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我们党之所以如此重视群众路线,根本上讲就是因为其能凝聚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活动的聪明才智,能充分了解和听取人民群众对于国家治理活动的意见建议,能为国家治理的有序推进提供充足的动力源泉。
现代国家治理实践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广阔平台虽然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但是,它唯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彰显其独特价值和无穷魅力。新形势下,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党的优良作风,必须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过程,正是深化和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广阔平台和有效载体。事实上,国家治理进程中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与党坚持群众观点、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分不开,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收容遣送制度和劳教制度废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等,都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鲜明体现和直接应用。
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紧密联系群众,在紧密联系群众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重视,不仅反映了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形成的执政情怀、执政思路和施政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崭新课题。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群众路线的本质内涵看,二者具有亲缘性,都蕴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紧密联系群众,在紧密联系群众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这需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与服务群众的有机统一;需要更新治理理念,逐步适应社会结构转型的现实要求,从重视经济建设、轻社会治理向更加重视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侧重社会管理向注重社会治理和服务转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治理体制,健全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协商机制,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总而言之,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国家治理模式,不仅是党应对现阶段复杂环境、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重要方略,更是我国取得经济社会建设更大胜利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