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省港澳办联合香港驻成都经贸办主办“港资企业四川行”,10余家港资企业考察华西能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近日,参加“港资企业四川行”的10余家港资企业在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实地考察。 本报记者 袁婧 摄
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川港交流合作成果丰硕,两地人员往来日益密切——
金融助力 帮助川企“走出去”
一副金丝眼镜,淡定而温和的笑容。6月29日,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刘彦樑在百忙之中接受了专访。
川企走出去的势头愈发明显
两周前,在泸州考察的刘彦樑开门见山地向当地企业抛出“橄榄枝”:“如果泸州的企业想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东亚银行将尽可能提供金融服务。”
早在2004年,东亚银行就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开设了成都分行。“我们在成都的业务,有79%的客户都是中小企业,70%以上的授信投向中小企业。”刘彦樑说,四川的医药、教育、物流、环保以及农产品等领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最近几年,受经济环境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我们就会考虑是否通过增加还贷时间、减少贷款利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刘彦樑笑着说:“我们也希望川企发展更好。”
如今,东亚银行利用其母行作为香港最大的独立本地银行的网络优势和国际化的金融服务优势,帮助拓宽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的渠道,“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已经帮助不少川企‘走出去’。”刘彦樑说,最近几年,感觉川企走出去的势头和趋势愈发明显。
希望香港青年多来内地看看
刘彦樑工作拼命,自称对下属要求严格。在香港的时候,上午9点上班,不到8点半,他就坐在办公室收集阅读全球各地的金融信息,晚上9点过才离开办公室。
早在30年前,刘彦樑就与四川结缘。刘彦樑背着背包去九寨沟旅游,当他坐上大巴车后,有人递给他一个口罩。“等我用完口罩后发现,口罩全部变黑了。”刘彦樑说当时从成都去九寨沟,一路上都是尘土,很多路都是土泥巴路,到达九寨沟要花两天时间。
如今,再去九寨沟只需要一趟飞机即可。除了四川,刘彦樑也走过很多地方。去新疆、贵州,他发现部分儿童因为贫困不能接受教育,于是在全国范围资助了10个小孩上学。“不能因为贫困而辍学。我就资助这些孩子住在学校里,让他们接受高中教育。”
“中国很大,人口很多,如何管理好国家,会有不同的政策,很多香港青年还不了解,希望他们多来内地看看,多了解咱们国家,这样视野会更广阔。”刘彦樑说。
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刘彦樑现在平均两周回一次香港,2小时15分钟的行程就能抵达香港了,很方便。“每周都有香港的朋友来,尤其是在旅游旺季,宽窄巷子要去逛,火锅要去吃。”刘彦樑笑着说,自己已经成为朋友们的专属接待员。本报记者 刘星本报记者 袁婧 摄
香港回归 改变他的职业选择
6月29日下午,参加了总部关于市场推广相关电话会议后,陈家铭和同事继续商量下一步的推广计划。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最近一段时间他和同事们都在忙着相关促销活动。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我们公司在全国同步推出了直飞香港的特价机票。9月,还会和太古里等企业联手,在成都举办香港活动周。”陈家铭向记者介绍道。
非常喜欢在川的工作环境
眼前的陈家铭身着西装,身材挺拔,充满活力与干劲,他用略带香港味的普通话,和记者聊起在川工作的感受。
“成都是我在内地工作的第四个城市,去年8月来这里前,我从没来过四川,来之后发现这里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展很快,生活水平高,环境很好,我很喜欢在这里工作。”陈家铭说。
别看现在的他非常适应和喜欢在川的工作环境,但到内地工作却是陈家铭以前没有考虑过的。“我从小生活在香港,1997年香港回归时我正读初一,因为年纪小又贪玩没有什么特别印象。20年来,随着香港和内地不断交流和合作,让香港人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国家是怎样的。”陈家铭说。
香港和内地不断加深合作,对于陈家铭来说更是一次机会。“香港回归,对个人是很大机会,也改变了我的职业选择,来到了内地工作。现在有过内地工作经验,在香港就职更有优势。”陈家铭说,我会建议我的朋友多来成都玩,只有走出来了解后,才能知道这里的巨大魅力和机遇,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来内地工作。
希望更多香港年轻人来成都创业
两地不断加深的合作,给了陈家铭很多机会,也给他所在的航空业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会。
民航可以说是地方经济和对外贸易交往的“空中晴雨表”,川港两地合作的加深,也让这个“晴雨表”持续放晴。
“我们每天有四班飞机从成都往返香港,上座率高达90%以上,作为最早在成都开通直飞香港航线的航空公司,1992年至今我们的客运量一直都在增长,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随着客流量增大,我们把一班飞机机型改为宽体客机,提高承载量。”陈家铭告诉记者,据统计,每年搭乘国泰港龙航空公司航班的川港旅客超过30万人次。
“现在川港两地越来越多的商人和学生交流合作。”陈家铭说,成都的IT业和“双创”的发展让人印象深刻,这里有很多创业环境很好的园区,希望有更多的香港年轻人来成都创业。张楷澜 本报记者 阳帆受访者供图
兄弟齐心 为川港合作牵线搭桥
入川20多年来,成都冠城集团为普通老百姓熟悉,因为足球甲A联赛;为商界熟知,因为冠城系不断发展壮大;为香港人熟知,因为它成了港商到川投资的政策咨询处。成都冠城集团的发展,是川港经贸合作不断深入的缩影。
说到成都冠城集团,自然离不开洪清宜和洪清农兄弟二人。“地产,教育,金融,生态农业。”在冠城集团董事长洪清宜的名片上,冠城在川涉足的领域一目了然,而弟弟洪清农还是中国香港(地区)商会成都会长。这两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进驻四川的港商表示:非常愿意为川港交流合作牵线搭桥。
先行一步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
早在1992年,在广东、福建一带设厂加工电子产品的洪氏家族企业,在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介绍下,开始留意四川成都这块尚待开发的宝地。“港商也好,侨商也好,最先注意的就是沿海地区。”洪清宜坦言,把四川作为候选项的港商屈指可数。
事实证明,洪清宜的“先行一步”没有错。冠城花园、冠城广场……在2000年前,洪氏家族企业占尽了成都地产发展的先机,也抓住了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正是在洪清宜的感召和影响下,香港地产商纷纷西进。由于冠城集团越做越大,1999年,洪清农来到成都协助大哥工作。
伴随着香港回归祖国迎来20周年纪念日,洪清宜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已经20年,“为川港交流合作牵线搭桥,是我的职责和义务。”而洪清宜和洪清农兄弟二人不止一次强调,不仅冠城集团要为四川发展作贡献,还要带动更多港资港商来川助力四川经济腾飞。
畅想未来“一带一路”机遇大
6月29日,正值中国香港(地区)商会-成都成立五周年。商会成立,正是基于川港之间越来越频繁的经贸合作。洪清农认为,四川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省份,依托铁路大通道架起了中国与中亚、欧洲的贸易桥梁,香港可在“一带一路”中担当超级中间人的功能,为中资企业与其它国家贸易和金融交流提供专业服务。
“合作潜力很大!”洪清农说,金融方面,四川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企业只有20余家,广东省是200家,川企可利用香港募集资金,为“走出去”补充“弹药”。国际贸易方面,香港可提供专业的物流、外贸技术服务等。
今年1月,出席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港澳委员及列席会议的海外侨胞、台胞去眉山视察,其中一个点位正是眉山冠城七中。教育成为继地产之后,兄弟俩的下一个目标,在洪清宜看来,如果说早期港资入川以地产业为主的话,现在必然将在其他行业和领域寻求发展的空间。“实际上,不仅是教育,在金融、生态农业等方面我们都有尝试的项目。”本报记者 袁婧 曾小清受访者供图
成都生活 对得起“宜居”二字
6月29日上午,倪子亮7岁的儿子将参加钢琴比赛。在经历了每周5次钢琴课训练之后,儿子迎来了一次“小考”。“一次课一个小时120元,这在香港可能吗?”对于已经在成都生活了10年的环绮化工(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子亮来说,低成本和休闲的生活,让他觉得成都对得起“宜居”二字。
“我比成都人还了解成都”
2007年,主要代理国外化工品牌的公司先后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布局后,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四川,也就在这时,倪子亮开始走进和了解地处内陆的四川。他未曾想到,在成都一待就是10年,他表示:“我可能比成都人还了解成都。”
“坦白说,我刚到成都时,对比香港、上海差距挺大的。”倪子亮一点儿也不客气,“那时我们想找甲级写字楼,屈指可数;现在不一样了,增长了10倍不止。”初来乍到时的“落后”印象,反而让倪子亮看到了10年来成都飞速的变化:茶餐厅、西餐厅,可供选择的食物变得丰富起来;鳞次栉比的高楼日渐增多;曾经满大街的奥拓小汽车难觅踪影……
“以我现在居住的小区来说,120平方米月租金才2600元,绿化、物业服务都做得非常好。”“宜居”成为了倪子亮形容成都用得最多的词。每到周末,倪子亮就会带着儿女到郊外走走,海螺沟、达古冰川,打雪仗、露营、野炊……“这是生活在四川的优势,我们得好好享用。”
不断有香港人来川就业创业
当初,倪子亮并没有在成都安家的打算,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让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很快他就在成都一个车展上偶遇了现在的妻子,这也成为他定居成都的又一重要原因。
除了任职的公司,倪子亮还曾尝试过餐饮和培训,但最终并没有坚持下来。在他看来,四川的发展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有人追得上,有人追不上,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部分港资从内地回撤的同时,仍不断有香港人到内地、到四川就业、创业,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现在,已过不惑之年的倪子亮回香港的时间并不多,平均每年一两次,他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成都过夏天、在香港过冬天。
20年前,香港回归祖国,20岁出头的倪子亮正在内地旅行,当他回到香港时,随处可见鲜艳的五星红旗。那时,不知道会迎来何种变化的他,从未想到自己会在相距2000多公里的成都,开创事业、经营家庭,度过自己的不惑之年。本报记者 袁婧受访者供图
香港四川 就像相隔不远的邻居
如果顺利的话,明年6月,曾皓将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拿到口腔临床医学的博士学位。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曾皓是华西口腔医学院首位来自香港的在读博士。“没什么不同,对病人而言,我就是曾医生。”6月28日,记者面前的曾皓一身西装,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虽然偶尔会蹦出一些英文单词。
冲着华西口腔的金字招牌来
5年前,曾皓收获医学和法学两个本科学位,顺利从暨南大学毕业,一番纠结后,他报考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当时还有其他学校可以选择,但最后我来到了成都。”曾皓说,冲着华西口腔医学院这块金字招牌,舍弃了北上广地区,最终来到了四川。
初来成都,曾皓并非完全没有准备,“听说四川人特别能吃辣,这边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也不少……”然而,随处可见的四川火锅还是让他大呼意想不到:“火锅居然是从油锅里捞出来再放进油碗里。”不过,如今已经习惯了川菜的油腻,曾皓现在回香港都会觉得口味过于清淡。
既然来到四川,怎能错过巴蜀大地的美丽河山?刚到成都一个月,曾皓就和新同学结伴骑车去乐山。“我骑得比较慢,第一天晚上就在乐山附近的镇子住了一晚。”疲惫并没有扫去这次骑行的美妙。除了乐山大佛,烧烤、豆花、钵钵鸡、跷脚牛肉……曾皓对乐山美食如数家珍。
博士毕业后将留在成都
“和我骑车去乐山的同学,你知道怎么认识的吗?”采访中,曾皓突然抬高了音调。“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体育馆附近,每到周五就有好几百人聚在那里,我们就是在那里认识的。”他边说边卖起了关子,“知道聚一起干吗,就是练习英语口语。”这个壮观的场景给曾皓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看到了内地同学身上的那股拼劲,这是香港年轻一代需要学习的。”
20年前,10岁的曾皓还在香港念小学,香港回归祖国那天,他只记得有很多庆典、很多礼炮、很多烟火……从小跟着做生意的父亲往返香港和广东,曾皓自称对大陆并不陌生,从东部沿海到西南内陆求学,让他的视野进一步拓展。
“以前提到四川,香港人自然会想到大熊猫、九寨沟、打麻将,但是,我想要告诉他们,这里绝不仅仅只有这些。”曾皓坦言,香港回归祖国20年,香港和四川交流频繁,两地差异也在模糊,文化融合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香港和四川,就像相隔不远的邻居,出趟家门便可到达。”
曾皓告诉记者,如果顺利的话,明年6月博士毕业后,将选择留在成都发展。本报记者 袁婧华西都市报记者 雷远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