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仁和区探索实施“点菜式”服务,群众想吃什么“文化餐”,自己点
更新时间:2018-06-21  来源:川报观察

  6月2日,星期六,上午10点,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的中国苴却砚博物馆二楼苴却石雕刻技艺活态展示区,一大群人围在张学孟的身旁,看他一刀一刀地将不规则的石头雕刻成砚台雏形,并发出一片赞叹声。张学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苴却砚雕刻技艺优秀传承人。几乎每天,他都会在这里为游客免费展示、教授苴却石雕刻技艺。

  “只要群众提出需求,我们就尽量满足。”仁和区文广新局副局长戴婉璐说,以设立苴却石雕刻技艺活态展示区为例,仁和区探索实施“点菜式”服务,群众想吃什么“文化餐”,自己点。

  

攀枝花仁和区探索实施“点菜式”服务,群众想吃什么“文化餐”,自己点

  张学孟教小朋友苴却石雕刻技艺

  邀请传承人

  现场展示非遗文化技艺

  苴却石雕刻技艺活态展示区布局很简单:一张1米来高、1米来宽、约3米长的桌子上,摆着苴却石、水盆、抹布和刀,这既是张学孟的工作台,又是讲台。

  博物馆开馆不久,“不少人在展览区看了精美的展品,对苴却砚的颜色、形状,尤其是制作过程十分好奇,很想亲身体验一下雕刻过程。”博物馆讲解员陆梅说,他们把游客的愿望反映给管理部门后,今年3月,展示区从二楼休息区开辟出来。攀枝花市鑫苑工艺美术制品厂的张学孟,每天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现场雕刻。“你可以看,可以摸,可以雕刻,想学我也可以教,不用交学费,如果要带走作品需要付一点成本费用。”张学孟说,现在培养对这门技艺的兴趣很难,能够宣传推广这门技艺,他感到很有意义。

  记者看到,展示区里面的《苴却砚产业》等书籍资料可免费阅读带走,墙上张贴着《苴却砚制作流程》宣传画,图文并茂,言简意赅。

  陆梅介绍,现在仁和区有158家大大小小的苴却砚雕刻企业、作坊,5000余名相关从业人员。下一步,博物馆计划邀请更多雕刻大师轮流进行展示,传播苴却砚文化。

  

攀枝花仁和区探索实施“点菜式”服务,群众想吃什么“文化餐”,自己点

  苴却石雕刻技艺活态展示区

  结合村情

  编排群众想看的节目

  转身、抬腿、弯腰……6月1日上午,仁和区文化馆排练厅,大河社区居民李云春领着十多个居民排练自编自演的舞蹈《不忘初心》。“有空就来排练,社区活动、下乡演出有需要,我们就上。”她说,参加文体活动让她和舞蹈队的成员都有成就感。

  “我们有两个排练厅,都拿出来免费给居民用。”文化馆馆长刘汉仙说,让群众成为文体活动的主角,是他们的努力方向。

  目前,仁和区已在城乡建成50多支文艺小分队。文化馆不仅提供服装道具无偿借用服务,还派文艺骨干和专业人士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与此同时,文化馆还联合仁和区扶贫、财政、农牧等相关部门,组织文艺表演队伍进社区、农村演出,“我们已在10个贫困村分别进行了精准扶贫演出。”刘汉仙说,在演出节目编排上,尤其注重与观众的互动。一次到大龙潭乡大龙潭村演出结束后,一位村民提意见:“刚才小品中演的是蔬菜的故事,能不能换成我们大龙潭村的芒果?”后来的演出中,他们提前结合每个村实际情况现编剧本,“到大田村就演石榴的故事,到平地镇就演葡萄的故事。”

  

攀枝花仁和区探索实施“点菜式”服务,群众想吃什么“文化餐”,自己点

  仁和区“精准扶贫”文艺演出现场

  广场健身舞

  照顾大多数兼顾小众

  每晚7点左右,仁和区商业文化广场便响起音乐。开始,一群老人来到广场中央跟着旋律摇摆舞动。几首歌曲放完后,换成劲爆风格的曲目,老人们自觉退场,这里又成了年轻人的舞台。

  过去10多支广场舞健身队伍在这里“抢地盘”,各自带着音响,声音放很大,不仅相互干扰,还影响周围居民。有人反映了这个问题后,仁和区政府组织群众代表开座谈会,进一步了解需求、听意见,后来组建了一支文明劝导队进行劝导,出台了《仁和区商业文化广场管理办法》,明确健身活动的区域、时间、禁止性内容和罚则。将原有的10多支队伍整合成一支队伍,还安排专人播放音乐,管理维护设备。

  两位热心居民每天轮流播放音乐并领舞。“大家想听什么,就放什么。”她们说,原则是“照顾大多数人群需求,统筹兼顾小众喜好”。区文化馆、区教体局会派文体辅导员教授健身操、民族舞、交谊舞等不同舞蹈。

  “听到我喜欢的歌就去跳。”市民陈芝兰喜欢傍晚在广场歇凉。她说,现在秩序好了,一到晚上九点就安静了。下一步,仁和区拟安装环境噪声自动检测系统,实时监测公示。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 图文推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