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5月28日,在网上投诉后的第3天,设计师陈铭拿到了原供职单位,东台市一家机械制造公司拖欠的7000元工资。“现在打劳动官司很方便,不花钱还可以自己选法律专家提供帮助。”
今年4月陈铭从公司辞职,单位以其离职没有提前打招呼、没有办理工作资料交接为由拒付今年离职前的一个半月工资。陈铭通过手机登录江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争议调解平台申请仲裁。在这个调解平台上,陈铭选择了当地知名的调解专家丁发友为其服务。丁发友接到信息后,第二天就把陈铭和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约在一起调解。最终,陈铭同意归还公司资料数据,公司结清剩余款项。
为方便劳动者维权,同时缓解劳动争议案件高发带来的案多人少问题,江苏2014年在国内首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平台,从全省各级仲裁机构选聘80多位优秀仲裁员作为平台的调解专家团队,劳动者申请劳动争议调解不用专门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部门,直接拨打12333电话,或者登录省人社厅网站、手机移动终端,就可以在这些专家中自主选择调解专家免费提供服务。专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电话或约见方式,进行专业调解服务。
按照规定,调解专家对调解平台登记的信息应在半日内受理,10日内办结。如果调解不成,劳动者仍然可以到相关部门申请仲裁。调解平台刚开通时,每月接受调解的劳动争议案件大约在五六十件,日均办案量两件左右。
5年过去了,省人社厅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处5月29日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全省通过网上调解平台登记案件8648件,占总立案受理案件的34.72%。也就是说,如今网上调解平台日均受理案件超过了2000件,是5年前的1000倍!
交汇点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劳动争议案件一直高位运行,但仲裁机构立案受理案件数量保持相对平稳。“仲裁专家的调解压力大了,但通过调解,超过一半的劳动争议案件得以及时化解,减少了劳动者的维权成本,也维护了社会稳定。”省人社厅仲裁处处长曹炳泰说。
“现在智能手机、互联网普及,4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劳动维权的主要群体,他们习惯于通过网络寻找各种帮助。互联网+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平台的调解模式契合了时代的需要。”从事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审理20多年的盐城市人社局劳动争议仲裁院院长许健豫说,现行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程序施行“一裁二审”制度,程序严格复杂。一个劳动官司进入诉讼程序,前前后后需要花费一年多时间。从盐城近几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类型来看,劳动者对于劳动报酬的争议案件占到了案件总量的7成以上,很多诉讼标的金额在3万元以下,一些劳动者想维权又苦于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劳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许健豫认为,先期引入免费的网络平台调解,仲裁专家在调解服务中给了劳资双方平等对话的机会,如果双方各让一步,容易达成和解,调解不成还可以继续走诉讼,形式灵活、程序简便。
在实践中,一些地区积极创新,放大调解平台工作效能。比如无锡市滨湖区将就业指导工作引入调解平台后服务功能,结案后向有需要的当事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镇江市将调解专家调解、仲裁委案前调解、律师调解团调解三支调解队伍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调解专家为指导,各调解团队共同协作办理案件的格局。温暖了诉讼人,也提高了调解效率。
目前,江苏省劳动争议调解平台可供选择的调解专家已从原来的80位增加到了152位。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自己信赖的调解专家开展跨区域调解工作,改变传统调解工作中指派专人调解的工作方式,提升了调解服务平台的公信力。与此同时,平台对每起调解案件均设置了专栏回访当事人满意度,申请者可以对调解专家的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情况进行打分,每年省人社厅还对调解专家和各设区市调解平台案件运行数量、占仲裁机构实际立案数量比、调解成功率、满意度、逾期受理和结案率等各项指标进行考核奖惩,最大限度地激发调解专家和各市对平台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