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现代农业热潮
2012年,攀枝花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品种集成集约示范,积极开展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晚熟芒果、早春蔬菜、草食性牲畜等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两年来,攀枝花累计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5亿元,争取省级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6400万元;建成18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2013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46.5亿元,较2011年增加4.75亿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38元,较2011年增加2211元,增长29%,位居全省第三位。
满载着蔬菜的农用车不断驶入,卸下的蔬菜经称重后装箱……今年春节以来,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的米易县攀西农产品交易市场一直处于繁忙的状态。
“今天两筐番茄几分钟就卖掉了。”4月25日,米易菜农林德明将空筐装上农用车。几年前,林德明家开始种植早春蔬菜,从每年的12月起,种植的苦瓜、辣椒、番茄相继成熟上市,全家人齐上阵也忙得打转。
米易早春蔬菜产销两旺仅是我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全新平台,标志着攀枝花农业已驶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市农牧局局长李春华如是说。
“一心三区”布局示范区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攀枝花农业瞄准的高层次目标。那么,示范区究竟如何建设?
“首先建设核心区,以此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李春华介绍,示范区按“一心三区”布局,“一心”即科技研发管理信息网络中心,“三区”即新品种试验功能区、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功能区、台湾农业科技合作功能区。
在产业布局上,示范区覆盖一区两县,最终将建成优质稻菜生产示范区、南亚特色果树生产示范区、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以及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形成“3+1”四个板块的空间布局。在目前初步建成的18个万亩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基础上,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成25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攀枝花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行“畜—沼—果”、“畜—沼—菜”循环生产模式,构建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体系。同时不断提升芒果等主导产业的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这一片种植的都是早春蔬菜,最早的元旦节前上市。”4月25日,指着河谷成片蔬菜地,米易县攀莲镇青皮村菜农刘永尧告诉记者。
10多年前,刘永尧便搭建竹木小拱棚种植蔬菜,自行探索发展设施农业。2000年,米易县出台政策对菜农搭建钢架大棚给予补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当年,刘永尧搭建了自家的第一个钢架大棚种植蔬菜。
新技术应用支撑着设施农业发展。2010年,米易县绿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在青皮村租赁土地50亩,引进茄子、辣椒、苦瓜、黄瓜四种蔬菜共计52个新品种、9项新技术作试验推广。刘永尧家的菜地成为试点之一。
“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黄瓜,与漫灌相比,水、农药和肥料都能节约一半以上。”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的刘永尧是种蔬菜的“老把式”,“现在的农业科技越来越让我们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了。”
从刨坑盖竹制小拱棚到搭建钢架大棚,从大水漫灌到膜下滴灌,从传统施肥到测土配方施肥,从亩产值数千元到2万余元……这些年来,刘永尧种菜的经历印证了全市设施农业的发展变化。
目前,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4万亩,平均亩产值在1.5万元以上,最高亩产值达到5万元以上。2012年,我市正式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15年,示范区设施农业比重达到10%以上。
农民抱团拓市场
“两股就分了300块钱,像我一样分到红利的老乡还有200多户。”4月26日,盐边县益民乡新民村,60多岁的老倪谈起去年加入合作社后的首次分红,直言“还有点像做梦”。
2011年4月,龙腾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农户以现金或实物产品入股。按照合作社财务管理相关规定,对现金入股的股东根据出资额的比例分红。
分红仅是农民加入合作社后获利的一个方面。
老倪说,过去养猪不懂技术,稍不注意就亏本。加入合作社后,家里养的猪只要出现情况,打个电话,技术员就下来解决。特别是搞科学养殖后,合作社技术员定期到社员家开展疫病防治、精细化管理等养殖技术培训。现在,他家养猪100多头,去年收入8万多元。
老倪的丰收源于我市积极引导农户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通过参加农技培训,开展标准化生产,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农业专业合作社涉及芒果、枇杷、蔬菜等数十类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为广大农户提供相关服务。农户不仅可以统一购买种子、农药等农资,还可以通过合作社接受农技培训。此外,专业合作社通过与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合作,为农户搭建了销售平台,使我市农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土专家”活跃乡间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密不可分。针对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我市通过一系列农业科技攻关,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2006年,我市投入200万元,启动“优质早春枇杷产业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科技攻关项目,成功攻克早春枇杷关键的早时控花技术。每年元旦、春节前后,攀枝花枇杷在全国最早上市,因果大、肉厚、味甜,年年都会吸引来自成都、北京、上海、河南、浙江,甚至中国最大的枇杷基地福建莆田的水果商驻村抢购。
攻克了关键技术还不足以取得经济效应。在科技推广过程中,我市探索“农民教农民”培训模式,将优秀的农民培养为农民教师,组织农民教师定期对相邻农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逐步搭建起“首席技术推广师+农技部门推广人员+乡土专家、农民教师、示范户、普通农户”的技术快捷传播通道和构架。如今,掌握技术的果农们不仅在自家地里施展功夫,甚至到外地“挖金”,开展技术指导,赚取“智力费”。
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快技术人才引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市校”“市院”合作机制,不断壮大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以新型农民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村广播电视学校培训等为载体,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和农业专家定点帮扶,为我市农村地区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思考”的“田秀才”和“土专家”。 □记者 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