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关注:“隐形贫困人口”“积极废人”成网络流行语
106 更新时间:2018-05-14

近期,“隐形贫困人口”“积极废人”等表现对现实生活无奈的网络流行语密集出现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中,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扎心了,你是“隐形贫困人口”吗?》《你不光是“隐形贫困人口”,你还是个“积极废人”!》《那么爱立Flag,你一定是积极废人吧!》等微信公众号“爆款”文章被广泛传播,一些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表现出“感同身受”的情绪,由此引发了网上二次创作,并对流行语进行了意义上的延伸。“‘积极废人’就是自己生活的写照”“‘隐形贫困人口’这个词戳中了内心‘痛点’”等留言屡见文章跟评,相关舆情热度较高。

如何看待、引导“隐形贫困人口”“积极废人”等网络流行语及背后当代青年社会心态,是新时代网络舆论引导及青年工作须面对的课题。

近期网络流行语舆论反馈

“隐形贫困人口”在网络语境中特指“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生活格外精致,但实际上非常穷困的人”,即表面日子过得风光,现实却是“举步为艰”。而所谓“积极废人”,指的是那些喜欢给自己定目标、却永远做不到的青年群体。他们看起来很积极乐观,但现实却是缺乏行动力,一旦实现不了梦想,就唉声叹气,同时也会对自己的懈怠和懒惰感到后悔。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截至5月7日12时,“隐形贫困人口”相关微博数量达到7.8万条,微信平台相关文章有1781篇,报刊119篇。“积极废人”相关微博数量达到1.8万条,微信平台相关文章有339篇,报刊15篇。

“隐形贫困人口”以及“积极废人”成为网络热词后,有声音认为这只不过是当代青年,特别是90后群体用来调节心情的自我吐槽,甚至是跟风从众。与许多网络流行语一样,“隐形贫困人口” “积极废人”也只是一时的流行趋势,传播快,但生命周期短暂,淡出也十分迅速。

《新京报》评论称,非理性消费、收入较低、生活成本较高、缺乏理财意识是“隐形贫困人口”出现的四大原因。因此,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更多是自我消费不节制所造成的,并非贫困,只是消费支出大而已。在网络问答社区“如何看待‘隐形贫困人口’?”的问题中,多数网民认为“隐形贫困人口”只是青年网民的个人自嘲。有网民回答称,更准确地说是有一定可支配收入者的自嘲,真正的底层和真正需要为生活奔波劳碌,不是自诩“隐形贫困人口”的人所能感受到的。也正因此,“隐形贫困人口”更具有一种自嘲、戏谑的意味。

也有声音担忧,“隐形贫困人口”“积极废人”与前期流行的“佛系青年”“丧文化”等是一种消极人生观。若纵容这种流行网络亚文化不断发展,围绕在青年人身边的气氛便不再是朝气蓬勃,而是消极、迷茫和颓废。

《中国青年报》评论称,生活里遇到困难很正常,那种遇到难题就绕着走、喜欢喊口号却没有执行力的人,无法成为强者,也就没法从“废人”变成“能人”。青春并不容易,总有迷茫。嘲笑一下自己是“积极废人”,收拾好心情接着上路。不要总拿“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之类麻痹自己。“积极废人”之类的说法,不该是自己偷懒的借口,自暴自弃就是真的“废人”。

近期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社会情绪

“积极废人”“隐形贫困人口”等流行语能迅速传播,并引发一部分网民的共鸣,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一些青年生存现状,是一种社会心态的映射。

一方面,现实生活压力使一些青年产生焦虑的心态。2017年3月,联合国对于“青年”的定义为15至24周岁,因此1992年出生的人被划分为中年人。此举迅速引发网民关于90后“中年危机”的讨论。

随着青年群体陆续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以及一些现实问题让人备感沉重和压力。有部分青年开始对现实生活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对“隐形贫困人口”“积极废人”产生自我认同。正如有网民所说:“‘积极废人’等热词是自嘲,但当自嘲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时,也值得思考的。”

另一方面,对未来生活迷茫产生“无力感”的社会心态。有声音认为,“隐形贫困人口”所谓的贫困,也是消费观念的转变,他们不再注重储蓄而是抓住机会享受当下,这种生活观念虽并无批判之处,却缺乏风险承受能力,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陷入非常被动为难“无力面对”的境地。

而“积极废人”反映出个别青年群体缺乏对未来的信心,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意义在哪里,导致缺乏行动力,不甘现状又不思进取。背后则体现出这部分人对现实的迷茫无助和无奈。

网络流行语与社会治理

大众传播理论认为,网络流行语一定程度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状况的主观表达,体现了网民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是社会舆情镜像。通过“隐形贫困人口”“积极废人”的传播,可窥见一些青年群体的境遇、内心及期望。

首先,从社会治理看,“隐形贫困人口”“积极废人”为部分青年心理减压、情感宣泄找到了新的出口。通过对这些网络流语产生的集体认同,自身负面情绪得以纾解。此外,网络流行语为描述事物本体提供了另一种生动形象的出口,融解了不同年龄、职业、知识层次的网民之间现实存在的文化隔阂,逐渐成为网上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润滑剂”。他们通过“隐形贫困人口”“积极废人”等自我调侃、自嘲,从而获得一种群体的认同感,使其更好地融入到与周围人的对话和交流中去。

其次,“隐形贫困人口”“积极废人”虽是一些青年群体对生活压力的吐槽、调侃,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改善现实生活的诉求。因此,要认识到这些网络流行语背后所反映的青年心理与表达层面的呼声,对青年最为关心的教育、就业、成长等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怀与支持。

此外,近期网络流行语也为社情民意表达提供了新的方式。正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评论指出,与有着强大消费能力的人群比起来,那些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钱”“不敢花钱”的人群,才更像真正的“隐形贫困人口”。物质社会循循善诱地挤眉弄眼,要求刷新生活模式、体验新的消费,但消费能力的真实局限,却让他们既要接受物质的相对匮乏,更承受着体面和尊严的丧失感。或许,他们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进一步看,我们应畅通社会流通渠道,促进机会公平与分配公平,使青年群体共享改革红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

最后,从舆论引导看,制造引发刺激公众的神经、渲染挫败情绪的“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网络自媒体的吸引流量的重要商业模式,需要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留意舆情态势,及时沟通处置,防止负面、营销等话题。

比如,近期从微信公众号“爆款”文章《星巴克咖啡可致癌》的“健康体”,到《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论调,这些营销炒作类文章通过博人眼球的标题、似是而非的价值观以及没有事实依据的观点来获取流量,容易误导民众认知、撕裂舆论共识、动摇社会信心。

在4月20日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这提示相关部门,在互联网领域要着力影响容易受影响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网民。要树立“互联网+”新思维,深入学习研究网络新媒体时代青年人思想意识、群体分布、行为方式的新变化新特点,加大对他们的疏解与引导,确保这一群体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共筑网上网下同心圆。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 图文推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