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上,夕照温柔。 (本报记者 谭建红 摄)
记者 袁晖
21日,大寒节气的第二天,来自全省的报纸总编辑及文化记者70余人抵攀,“沐浴阳光·攀枝花行”大型采风活动拉开序幕,呼应着季节的转换,让本已温暖如春的天气更添热力。
“从保安营下来,满目葱茏,植被茂盛,每次来攀枝花都能看到变化,让人惊喜。”坐在学府酒店的顶楼,省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雷健深深感叹。
阳光纷飞,和风如薰,两杯绿茶。对雷健先生的采访,就从报纸副刊与城市文化谈起。
副刊反映着城市的文化底蕴
“我有一个观点,如果说新闻是报纸的脸面,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广告是报纸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那么,副刊就是报纸的精神,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文化心灵的反映,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换句话说,副刊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的镜子。因此有人说,副刊不一定有新闻快,但一定比新闻深刻,新闻是易碎品,副刊是收藏品。”作为四川日报社长期从事副刊工作的高级编辑和四川大学研究媒体传播的客座教授,雷健先生一语中的。
的确,副刊从诞生之时起就深深打上了城市文化的烙印,反映着城市的精神和文化气质。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副刊的文化特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在融合,另一方面也在顽强地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底色。这也是报纸依托城市而存在、发展的内在本质使然。
“攀枝花依托三线建设而生,三线文化和工业文化是它的底色。而现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又有康养文化蓬勃生长,文化的交融令城市气象更新,报纸副刊依然在与时代共振。”阳光落在桌上的茶杯里,国胜茶的绿意瞬间被唤醒。
那么,对于城市文化而言,报纸副刊如何实现价值引领和文化担当?
首要之举,仍是要传播好城市的文化形象。譬如《新民晚报》的副刊“夜光杯”,用副刊演绎一座城市,对城市生活乃至文化涉猎之广、之深,已可为上海代言。
其次,是培养文化新人。“这是报纸副刊的责任。”雷健先生语调铿锵。四川很多著名作家就是从《四川日报》的副刊“原上草”起步,开始踏上文学之路。《四川日报》曾经举办过“四川日报文学奖”,奖掖扶持文学青年,著名作家阿来青年时就得过此奖,这对他影响至深。事实上,很多作家诗人都是报纸副刊培养的,他们的成长也在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素质。
通过活动宣传城市,树立品牌。譬如《四川日报》曾经的“巴蜀十佳演员”评选活动,一度是四川文化界的风向标。又譬如此次的采风活动,汇聚了全省26家报纸的总编辑和文化记者,其中不乏作家诗人,如省新闻工作协会副主席刘为民、绵阳日报社总编辑王晓阳、凉山日报社副总编何万敏、资阳市作协主席唐俊高等等,用文化人的视角看地方文化,一定有独到的眼光和发现。用全省报纸副刊的阵地,宣传攀枝花的城市文化形象,提升知名度,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城市文化营销。
副刊在融媒体时代应有所作为
纸媒举步维艰已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创新加融合是唯一的出路。在传统媒体新闻竞争手段单一,失去优势的当下,副刊真正到了担当半壁江山的时候了。
相对于新闻的“炒”,副刊是文火不息的“炖”,无声及物的“润”。副刊的文化特质将为报纸赢得新的发展空间。依靠纷繁离奇的社会新闻扯眼球的时代已然过去,人们对精神和内涵的需求再度回归,他们的视线必然再次落在副刊上。副刊的深度是它打败时间的武器,在融媒体时代依然无往而不利。
当然,对于“融媒体时代副刊的出路”这样的问题,雷健先生应是最适宜答疑解惑的那个人。早在1999年,他出版的《网络新闻》,是全国第一本研究网络传媒的书。而在四川日报社工作期间,他一直负责副刊和新媒体板块。
“毋庸讳言,因为传播形态不一样,报纸和新媒体并不太容易融合,但是,报纸副刊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做深做活,避免同质化,这也是唯一的出路。”雷健先生目光深邃。
“报纸容纳不下的深度文章,可以转移到新媒体的阵地,但要做好切割、雕琢标题,以适宜新媒体受众。”雷健先生说,那种把报纸内容“拷贝”到新媒体上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融合。报纸只能看,新媒体的特点是有声有色能动,还能与受众互动。传统媒体只能实现一次性传播,新媒体可以二次、三次传播。但是,“二次发布”目前还没人做。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推送了,记者的任务就完成了。然而,只有当记者跟踪受众评论,并不断更新文章内容,才是真正的互动。“报纸副刊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以内容创新为主打的副刊,这么多年来“应变与超越”的最大成功,就是“坚持”。
“做副刊,要耐得住寂寞。”雷健先生微微一笑,“所以我常对报纸副刊记者和编辑说,不要去羡慕跑经济政治新闻记者的风光,沉下心来做好文化新闻和副刊,坚持下去,将来才会有好作品留世,而不会留下一堆让人过眼即忘、零碎无序的新闻稿。有成就的新闻人留给后人的应该是有厚度、有涵养的作品。”
是的,深切认识到文化定位和坚守对一份报纸的意义,它不仅关乎报纸的生存,同样关乎报纸作为主流文化表达载体的责任。
雷健先生在他的著作《论语别识》中写到,“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怎么能成君子?”的确,当报纸副刊自觉承担历史责任,与时代共振,深耕厚植,才能“立德立言,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