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舆情:中国原油期货上市“满月” 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106 更新时间:2018-05-16

本期,中国原油期货上市“满月”,优异表现获多方肯定;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发文加快储气设施建设、规范天然气调峰,引发舆论聚焦;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王晓林被“双开”,多地能源系统官员落马,能源反腐舆情升温。

中国原油期货上市“满月” 优异表现获多方肯定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原油期货自3月26日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以来,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成交量和持仓量均稳步增长。截至4月25日收盘,原油期货总成交量66.71万手、成交金额2835.86亿元,日均成交3.18万手、日均成交金额135.04亿元、日均持仓6035手。据悉,市场各方积极参与,投资者结构良好,境内外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大型贸易商、各类投资公司及个人客户等均有参与原油期货的交易。此外,已有国内企业与境外企业签订以上期原油期货价格为计价基准的现货合同。

【舆论观点】

作为新生事物,原油期货一个月前在国内的上市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在“满月”之际,第一份成绩单的出炉同样引发媒体热议。

首先,媒体和业内专家对原油期货首月的表现做出了解读。新华社援引国泰君安期货原油研究总监王笑的观点表示,上海原油期货首月市场表现总体好于预期,从交易量来看,目前上海市场的成交量已超过迪拜市场,成为亚太时区交易最活跃的原油期货市场。《上海证券报》援引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的观点表示,作为一个新品种,上海原油期货上市一个月以来,已经具备一定的价格风向标作用。无论市场深度,还是市场流动性都得到了良好发展,这为原油期货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次,媒体和业内专家对原油期货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中新网援引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国际市场专家洪湘雅的观点表示,上海原油期货目前还处在套利交易阶段,与现货市场挂钩或靠拢的交易属性尚不明显。《证券日报》援引中海油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原油部首席经济师佘建跃的观点表示,上海原油期货明显弱于布伦特原油期货,主要是交割标的质量不同,在基本面偏强的情况下,质量好的原油价格涨幅更高。

此外,媒体和业内专家均对原油期货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证券时报》援引上海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滕家伟的观点表示,上期所还将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陆续推出汽柴油和天然气期货,形成完整的能源期货产品序列,为广大实体企业提供丰富的保值和避险工具。《经济日报》援引了银河期货原油事业部总经理叶念东的观点表示,从国际经验看,原油期货要发挥作用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不过,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可使这个过程缩短。

【分析研判】

原油期货上市“满月”交出的成绩单,可谓是不负众望,无论是品种活跃程度,还是价格发现功能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受到媒体以及各相关机构的高度关注。其中,新华社、《经济日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国际金融报》、《期货日报》、《中国石油报》等媒体先后发布原创报道,并引发大量媒体跟进转载。这些报道分别对原油期货首月的表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多角度进行了解读,尤其对原油期货首月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

我国推出原油期货,被赋予弥补国内能源金融发展短板、更好参与国际市场、保障能源安全等重要职能。从首月的表现来看,这些作用已经慢慢显现出来。不过我国原油期货还处在成长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不可避免。其中,下游石油化工企业直接通过原油期货进行跨品种套保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境外客户买入卖出换汇成本较高,交易品种尚显稚嫩等问题较为突出。尽管存在问题,上海原油期货满月之际的表现还是令各方满意,甚至超出预期。有了这样良好的开端,再加上作为原油进口和消费大国的市场地位,可以预见,我国原油期货有望快速发展,作用也将随之愈加凸显。

两部委加快储气设施建设、规范天然气调峰引聚焦

近日,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到2020年,供气企业要拥有不低于其合同年销售量10%的储气能力;城镇燃气企业要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至少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日均3天需求量的储气能力。二是构建辅助服务市场。支持各方通过自建合建储气设施、购买租赁储气设施,或者购买储气服务等方式,履行储气责任。坚持储气服务和调峰气量市场化定价,合理疏导储气调峰成本。

【舆论观点】

舆论反馈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意见》下发背景、期待《意见》所发挥的作用两个方面。

其一,舆论认为“气荒”是《意见》出台的首要因素。我国储气能力不到全国消费量的6%,国际平均水平在15%以上,新华网等媒体以数据对比的形式指出储气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天然气稳定供应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意见》出台将着力解决天然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补足储气能力短板,明确政府、供气企业、城镇燃气企业等相关各方的储气调峰责任与义务。

其二,媒体预测《意见》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改革报》认为《意见》下发是“未雨绸缪提早谋划,破解天然气供应压力”之举。《中国经营报》指出,补齐储气调峰的“历史欠账”,已成为现在中国天然气产业改革迫在眉睫的一项重任。可以预见,2018年将迎来储气设施规模化投资的新元年。卓创资讯天然气分析师国建则表示,《意见》明确了相关储气目标的市场主体:供气企业,城市燃气以及地方政府,点明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奖惩制度明确,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此外,《意见》涵盖储气调峰领域相关机制的完善,引导储气行业市场化定价,为构建合理健康的储气调峰市场做好铺垫。

【分析研判】

去冬今春,天然气需求反转增长,全国出现较大范围天然气供应紧张局面,企业和相关部门承受了较大舆论压力,天然气供应成为舆论关切的重点能源议题。“推进天然气开发”“加强天然气储备”“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等成为舆论共同期待。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表态将“加强供气企业储气能力建设,建立2亿方左右的调峰机制”;此次《意见》的发布,给出了储气能力增加的具体要求与时间表,提出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提升储气能力的方式方法,是对两会表态的落地和具体化,引导行业舆论氛围向积极面向发展。

另外,舆论还从机制完善的角度给予《意见》积极评价,中国证券网等认为《意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储气调峰能力不足这一关键短板,加快储气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从完善天然气行业市场机制这一层面出发,该文件出台也是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能源局原副局长王晓林被“双开” 能源反腐舆情升温

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网站发布消息称,国家能源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晓林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引发舆论高度聚焦。截至5月6日,相关新闻报道776篇,论坛博客文章86篇,微信文章541篇,微博消息443条,APP推送259条。

近期,江西省能源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良仕,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白泰平,山西阳煤集团董事、党委常委、总经理裴西平,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能源领域反腐舆情呈现升温之势,干部应强化政治自觉,用理想信念补充精神上的“钙”,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成为舆论共识;同时,能源领域反腐深入推进,也与优化行业营商环境、为国企改革创造清朗氛围的舆论期待高度契合。

【舆论观点】

梳理王晓林被“双开”一事的舆论反馈发现,舆论集中解读通报措辞“长期违规打高尔夫球”“甘于被‘围猎’”,其“由商入仕”的身份也引起媒体注意并进行深入分析。另外,舆论还就江西、安徽、山西等地能源领域官员落马事件,对“新型政商关系”展开探讨。

王晓林被“双开”通报彰显高层欲严厉打击“围猎者”和“被围猎者”的决心。通报形容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长期违规打高尔夫球,违规接受宴请,甘于被‘围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曾剖析落马官员“打高尔夫球”行为,称“打高尔夫球之所以成为国企不正之风的突出问题,主要还在于参与门槛高,一些人认为其‘可以凸显身份、展现实力’。再则,良好的球场环境以及沟通交流的相对私密性等优势,也使其成为一些‘围猎者’拉拢腐蚀国企领导人员的重要手段”。而早在2014年,“围猎”就作为关键词出现在《中国纪检监察》发布的刘铁男案件警示录中。《中国纪检监察报》也曾专门发文《揭开“围猎术”》,提到打“感情牌”是一些精明“围猎者”惯用的伎俩,他们善于触动官员内心柔软脆弱的一面。2018年1月,王晓林被查消息披露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现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网站)发布《反腐败今后惩治的重点是什么?》,指出“围猎”和甘于被“围猎”的问题突出。因此,上观新闻等媒体认为,王晓林的“双开”通报释放信号,也即高层要严厉打击“围猎者”和“被围猎者”。

部分落马官员“由商入仕”身份引关注,缺乏政治自觉、精神上“缺钙”成通病。东方网等媒体盘点“由商入仕”的落马官员,除却近期被“双开”的李贻煌、王晓林之外,福建省委原副书记、福建省原省长苏树林曾任中石化总经理,河南省委原常委、洛阳市委原书记陈雪枫曾任河南煤化董事长;甘肃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虞海燕曾任酒钢集团董事长;山西省委原常委、太原市委原书记陈川平曾任太原钢铁集团董事长。该文还指出,某些国企领导重业务而轻党建,思想层面对党风廉政工作认识程度不够,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搞“小圈子”“一言堂”,思想上长期“缺钙”;加之在商海积累人脉关系,成为其“隐性资源”。因此,易滋生官商勾结、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有鉴于此,舆论呼吁,从官员自身角度,其应强化党的意识、增强党的观念,自觉厘清官商之间的界限;从机制完善角度,既要建立完善的弃商制度,又要严格由商入仕的选拔任用程序,健全内外监督体系,保障商仕之间正常流动。

能源领域反腐“蝴蝶效应”突出,打破反腐怪圈亟需制度保障。山西阳泉煤业集团总经理裴西平接受调查的消息公布后,媒体评价,其标志着山西七大煤炭集团高管落马“全覆盖”。政商关系不清,是造成此类“塌方式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微信公众号“团结湖参考”指出,山西煤炭系统反腐面临盘根错节、阻力重重、复杂艰难的境况,并提出应从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着手,促进新型政商关系形成,推动煤炭行业走出腐败怪圈。

【分析研判】

十八大以来,能源领域的反腐调查从未间断,中央多轮巡视工作覆盖多家能源企业,石油、煤炭、电力行业多名官员落马。能源反腐最白热化的2014年,盘点能源系统落马高官和高管成为媒体的常态化议程,能源反腐“蝴蝶效应”成为舆论热词。能源行业的垄断性、自由裁量权和监管部门的行政权力曾屡遭诟病,被指寻租空间很大。政府“放管服”改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被视作能源领域反腐的釜底抽薪之举。早在2013年,中央就对能源系统部分审批权作出调整,包括“电力、煤炭、油气企业的发展建设规划和专项发展建设规划审批”等在内共有6项审批权取消,1项下放,依靠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对行政主管部门过大的权力进行规范约束。“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切断利益输送链条,获得舆论高度肯定。近期,王晓林被“双开”,媒体再度将讨论焦点置于审批权上,政府职能转变仍值得继续深入探索推广,承载舆论高度期待。

着眼当下,国企改革如火如荼、营商环境亟待优化,能源反腐工作强力推进,肃清歪风邪气,强化对重点环节监督,防止内部交易、暗箱操作,构建新型政商关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营造清朗营商环境,成为舆论共识。同时,党建工作由责任制进入落实年,对于能源部门和企业而言,更应加强党建工作,帮助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自觉性,克服“软骨病”。

另外,就近期能源反腐舆情态势来看,一方面,地方性特征突出,江西、安徽、山西等多地能源系统官员落马,必将为地方国企混改创造更为清朗的机制环境,助力国企改革广泛铺开;另一方面,舆情形势趋于复杂化,能源反腐舆情与环保舆情交织,环保风暴之下,能源行业成为重点整治领域,个别能源系统官员被曝存在干扰环保督察等“螳臂当车”的违规行为,使情况复杂化。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 图文推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