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就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重点要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其中,“降”——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政策效果继续显现。其中,国务院陆续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下调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增值税税率,统一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持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预计全年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超过1万亿元。前4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21元。
优化经济结构——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应当看到,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矛盾和问题。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求从生产端入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和新经济增长点。当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是一个深度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沉潜修炼的过程。但无论暂时的压力多大,有一点必须坚定不移,那就是:我们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深化改革,解决自身结构失衡的问题,比如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解决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让体外循环的大量资金重新回到实体经济。破解这个困扰,不仅需要调动更多的改革资源,而且要继续在结构性改革上下功夫。
降低企业负担——让市场主体“遍地开花”
今年以来,加快科技创新与企业减负的政策不断出台。3月28日和4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分别推出多项减税措施,进一步深化增值税改革,支持创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减税“红包”让各行各业惊喜连连。6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持续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
另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调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标准。继续阶段性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费比例。降低电网环节收费和输配电价格,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降低过路过桥费用。加大中介服务收费清理整顿力度。全年要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不合理的坚决取消,过高的坚决降下来,让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市场主体“遍地开花”,其发育的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有改革深化的助力、政策优化的呵护。不仅是降税减费,商事制度改革不断突破,“放管服”持续深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都在推动企业轻装上阵,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增进民生福祉——以群众期盼“引领方向”
以群众期盼引领改革方向,让改革催动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正是中国的发展密码和活力所在。今年以来,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5月份调查失业率为4.8%,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一季度全国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9.7%……这些,都反映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就中国经济运行现状看,既能有效提高供给也能有效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工具很多。比如,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简政放权政策,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总供给水平;同时也能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增加投资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底线思维,就是要守住增长和民生两条底线,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重视促进就业等民生改善。
找准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平衡点,找准改革与民生的交汇点,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是凝聚社会合力的必然要求。我们相信,更多经济政策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展开,更多社会政策遵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实践,以人民获得感彰显改革含金量,中国的改革已经大有作为,还将大有可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年巍)